博爱牵手 情系老兵——记民革党员周玲
作者:雷细珍 来源:未知
发布时间: [2014-09-04]

她是湖南省益阳市一名普通民革党员,益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,同时也是一名关爱老兵的志愿者。她叫周玲。
2012年,某慈善机构与她联系,请她协助为全市27名抗战老兵赠送一笔慰问金。因为工作关系,她接触过很多困难群体,如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、重病患者、孤残人士、退伍军人,可是抗战老兵对她而言,却有些遥远……
2012年,某慈善机构与她联系,请她协助为全市27名抗战老兵赠送一笔慰问金。因为工作关系,她接触过很多困难群体,如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、重病患者、孤残人士、退伍军人,可是抗战老兵对她而言,却有些遥远……
她想起小时候,大人们常提起的故事。说的是她的大舅公陈锡纯、一名原国民党飞行员,1937年淞沪会战中,年仅21岁的他驾驶战机与日舰同归于尽,壮烈牺牲。
与舅公同一时代的益阳籍抗战老兵还有多少?他们生活得怎样?带着关切与疑问,她接下了这个任务,组织红十字会志愿者和民革爱心人士一起开始了老兵的探访之路。
崔政清,她走访的第一名老兵,老人当时已满98岁,无儿无女,多年以前已受到志愿者的关注,在一群爱心“儿女”的帮助下住进了私人敬老院。她陪他聊天,听他讲过去的故事。
老兵方曙将自己写的诗拿给她看:忆昔日,英俊少年,投黄埔驱倭寇,挽救民族存亡犹拼命。看今朝,风烛耄耋,教儿孙继遗志,创兴祖国富强而献身。诗未读完,她的眼眶已湿润。曾经用铮铮铁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青年,如今已是身躯佝偻、目光浑浊,可拳拳爱国心依旧……
每一次探访,每一次倾听,她的心都被重重地撞击,她钦佩他们在国家危亡时的选择,感动他们战火中成长的青春,同情他们飘摇跌宕的命运,感慨他们在孤独垂老时最后的愿景。她暗下决心:一定要多多了解抗战老兵的境况,尽可能帮助他们。她用心学习抗战历史,只为与他们聊天时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;她积极组织老兵调查,只愿每位抗战英雄不被埋没。
老兵方曙将自己写的诗拿给她看:忆昔日,英俊少年,投黄埔驱倭寇,挽救民族存亡犹拼命。看今朝,风烛耄耋,教儿孙继遗志,创兴祖国富强而献身。诗未读完,她的眼眶已湿润。曾经用铮铮铁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青年,如今已是身躯佝偻、目光浑浊,可拳拳爱国心依旧……
每一次探访,每一次倾听,她的心都被重重地撞击,她钦佩他们在国家危亡时的选择,感动他们战火中成长的青春,同情他们飘摇跌宕的命运,感慨他们在孤独垂老时最后的愿景。她暗下决心:一定要多多了解抗战老兵的境况,尽可能帮助他们。她用心学习抗战历史,只为与他们聊天时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;她积极组织老兵调查,只愿每位抗战英雄不被埋没。
赠送慰问金的任务完成后,她接受了为全市36名老兵送温暖包的委托,之后又陆续参与老兵调查和老兵陪伴等活动。她把掌握到的情况及时向民革市委和市红十字会的领导反映,积极促成两个单位建立起联合慰问机制,并利用春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假日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、老兵生日等特别的时刻,给老兵们送去关爱,尽力解决老兵的实际困难。
她有一个“老兵慰问”的文档,里面存放着老兵关怀的相关资料:全市已寻访到的44名抗战老兵的基本信息、走访记录、调查表、照片……
她有一个“老兵慰问”的文档,里面存放着老兵关怀的相关资料:全市已寻访到的44名抗战老兵的基本信息、走访记录、调查表、照片……
“戴文生:1943年丽温战役中左眼受重伤失明,
身体较差,中风偏瘫,行动不便。与多病妻子居住两间小木房,靠黄埔同学会资助及城镇养老保险维持基本生活。治病需要资金缺口大。
后面还用红笔标注着:回访时带拐杖……”
老兵的身体状况、经济状况、目前最需要得到的帮助……
资料中的这些信息,都是她和与她怀着同样情感的志愿者在一家一户走访中收集的。
2014
年民革益阳市委采集10名抗战老兵视频资料,她自然成为完成这项工作的骨干力量。老兵耳朵听不见,她趴在他们的耳边为他们转述;老兵表述不清,她一字一句的按照老兵的讲述写给他们看。老兵穿少了,她帮他们披上外套;老兵的鞋子松了,她蹲下身来为他们系紧鞋带……
看到抗战老兵的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,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关爱老兵的行列,她由衷地欣慰。她感动于老兵们历经生活的艰辛、却依然对那段历史的无怨无悔,她觉得自己在关爱者群体中,就像浩瀚江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不足道。所幸在民革益阳市委、市红十字会、市慈善总会和益阳各界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,益阳关爱抗战老兵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她将努力联合益阳关爱老兵的志愿者,一同尽心、尽力去找寻、去救赎、去致敬,让这群可敬的特殊老人都能安享晚年。